纵隔肿瘤的真实发病率不明,以胸腺瘤、神经源肿瘤和前肠囊肿最为常见。

MRI无辐射性,软组织对比高,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就能显示血管,可任意轴面成像,显示囊变成份等方面优于CT扫描。一些囊液黏稠、蛋白含量高或为出血性的囊肿,其CT扫描表现可为软组织密度而导致误诊为实性肿物,在MRI的T2加权像上为均匀高信号,可与实性肿物区分。MRI对鉴别治疗后纤维化或(复发)残留肿瘤亦优于CT。MRI能良好地显示血管性病变及某些特殊部位,例如隆突下、主-肺动脉窗、臂丛、脊柱旁肿瘤;其缺点是不能显示改变,显示少量的脂质类成分结构亦不如CT扫描。

胸腺瘤是指发生于胸腺上皮的肿瘤,好发年龄为40~60岁,男女发病几率相仿,1/3~1/2的胸腺瘤患者无症状,大多为单发,罕见多发,90%胸腺瘤发生于前纵隔,约3/4位于心包的前上方,突向一侧胸腔。MRI的T1加权像肿物为中低信号,略高于肌肉,信号较为均匀;T2加权像上因细胞丰富而呈中高信号,略低于脂肪,约50%胸腺瘤在T2加权像上可现实肿块内小叶状结构,不能显示极薄的纤维间隔。MRI检出囊病区优于CT,但不能显示钙化。

神经源性肿瘤在成人纵隔肿瘤中约占20%,约90%发生在后纵隔,占后纵隔肿瘤的75%,可分为①周围神经来源,包括两项的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及恶性的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神经鞘瘤;②交感神经节来源,包括节神经瘤(良性)、节神经母细胞瘤(交界性)及神经母细胞瘤(恶性);③副神经节细胞来源恶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神经鞘瘤多见于成人,而交感神经节起源的肿瘤以儿童多见。周围神经起源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是最常见的纵隔神经源肿瘤,多发生于后纵隔去的脊神经根和肋间神经,神经鞘瘤起源于施万细胞,又称为施万细胞瘤。肿瘤有完整包膜,切面因囊变、出血、脱髓鞘等改版而成不均质状。往往为单发,极少发生恶变。MRI组织对比度高,能更好地表达病理特征。如AntoniB型组织内的黏液基质水分含量大,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Gd-DTPA)后呈延迟强化。肿瘤细胞丰富的AntoniA型组织部分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神经鞘来源的恶性肿瘤常表现为直径5cm以上边界欠清楚、形态不规则恶肿物,由于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往往密度不均匀,常呈浸润性生长,可侵犯邻近结构,并可见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少见。

(节选自《3.0T磁共振成像体部常见肿瘤图谱》)

长按指纹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weiliua.com/rfxwlss/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