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脊柱肿瘤是神经外科临床上的重要疾病之一。当肿瘤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路障”类解剖结构(如椎间孔、硬脊膜或其他骨性结构等),从而呈现出哑铃型形状。哑铃型肿瘤的分型方法主要包括早期的也被认为是“金标准”的Eden四分法(年)和年日本学者YoshiakiToyama等提出的六分法,而在赵继宗院士主译的、MarkGreenberg主编的《神经外科手册》(HandbookofNeurosurgery)脊髓神经鞘瘤章节主要介绍的是日本学者的分型(图1)。

据中医院神经外科曹凯华博士统计,在我们中心近年完成的27例颈椎哑铃型肿瘤中,男16例(59.3%),女11例(40.7%),平均年龄45岁,病理类型包括神经鞘瘤(59.3%),脊索瘤(11.1%),恶性神经鞘瘤(7.4%),神经纤维瘤(7.4%)等。如《神经外科手册》所言,颈椎哑铃型肿瘤的手术入路,主要采取后入路、及后入路联合前入路两种方法。在我们中心的这组病例中,手术入路则主要包括常规的后正中入路13例(48.1%),及颈前外侧经椎间孔入路14例(51.9%)。

常规的后正中入路神经外科医师都很熟悉了,这里不再赘述。我这里主要介绍下颈前外侧经椎间孔入路。经颈前外侧椎间孔入路主要是采用仰卧头侧位或者侧卧位,上颈段和下颈段累及的解剖结构不太一致,下面分别介绍:

1.上颈段手术:手术切口、主要涉及的解剖层次结构及手术步骤与OssamaAl-Mefty教授在其文“Thetranscondylarapproachtoextraduralnonneoplasticlesionsofthecraniovertebraljunction”中描述的方法基本一致(图2)。只是我们在上颈段椎管哑铃型肿瘤的术中主要围绕椎动脉V3段进行显露,借鉴了Al-Mefty教授经髁入路下方对上颈段侧方的显露方法,而无需像文中那样暴露枕下外侧乙状窦后下外侧区域。Al-Mefty教授借助这一入路甚至完成枕颈融合。典型病例见图3。

2.下颈段手术:取颈部横形(沿着皮纹)或者纵向切口(向外向下、指向同侧锁骨中点),依次切开皮肤、颈阔肌,经颈后三角,切开椎前筋膜,在前、中斜角肌之间分离椎管外侧的肿瘤,沿着肿瘤包膜向内侧分离至同侧的椎间孔及横突,离断椎管外的肿瘤,根据椎管内受累的程度及同侧椎间孔扩大的程度,确定是否需咬除部分椎间孔骨质,沿着肿瘤包膜残端向内逐步分离椎管内部分至硬脊膜,最后需常规切开硬脊膜探查有无硬脊膜下侵犯。典型病例见图4。

经颈前外侧椎间孔入路的手术注意事项(1)骨质结构,当我们从侧方切除完椎管外侧的肿瘤时,往往需要进一步咬除部分椎间孔骨质,以利于经椎间孔充分显露椎管内结构,此时需要评估颈椎的稳定性,尤其是当肿瘤累及多个节段。另外部分哑铃型肿瘤(如ToyamaIV/VI型)术前已经破坏了椎体、椎板等脊柱力学结构。根据骨质受累的情况,决定是否需术中植骨或者联合脊柱内固定。(2)血管结构,从侧方胸锁乳突肌后方显露肿瘤时,颈鞘位于胸锁乳突肌腹侧和肿瘤上表面,术中很少暴露,但是椎动脉术中显露的可能性大,椎动脉的走形需注意,部分肿瘤如复发的神经纤维瘤/纤维肉瘤等可以包裹椎动脉同时沿着血管往颅尾侧扩张,增加的手术全切的难度和血管损伤的风险。(3)神经结构,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等神经源性肿瘤是常见的病理类型,C5-T1的脊神经组成了臂丛神经,因此如果某个神经根已经瘤化,切除肿瘤及其受累的神经根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但也有学者认为受累的神经根已经丧失功能并被邻近的神经根代偿,因此不会有新的损伤。

作者简介

王嘉炜,中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颅底肿瘤、功能区脑肿瘤、脊柱脊髓肿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曾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希望马拉松专项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迄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已发表十余篇SCI论文。参加包括《Al-Mefty脑膜瘤(中文版)》、《颅底肿瘤外科学》、《DTI脑白质纤维束结构与功能(英文版)》及《功能神经外科学》等多本专著的翻译和撰写。担任《国际肿瘤学杂志》及《中国肿瘤临床》等杂志的编委。

版权声明

神外资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weiliua.com/rfxwlss/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