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腹主
《介入治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第5版 第6章常见疾病的介入放射学治疗常规 6.2心脏与大血管系统疾病 6.2.7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主动脉壁的局部薄弱、扩张和膨出。主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达80%-90%,动脉瘤一旦发生不会自行消失,动脉瘤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进行性增大,级终破裂,发现主动脉瘤应及时治疗。覆膜内支架腔内隔断治疗主动脉瘤与夹层的技术成功率为93%-%。 适应证 (1)降主动脉动脉瘤距离重要内脏动脉开口15mm以上的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 (2)直径在4cm以上的胸腹主动脉瘤,近期进行性扩大的腹主动脉瘤。 动脉瘤覆膜内支架封堵治疗的适应证国内外争议很大,传统认为晚治,新的理念主张早期治疗,越早动脉瘤越单纯,越易于治疗。 介入治疗 (1)术前常规准备传染病四项、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糖、电解质、正位胸片、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全套和心电图。 (2)术前特殊准备严格控制血压,绝对卧床休息,在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效灌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血压,减小破裂,为介入治疗创造机会。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范围涵盖胸骨上窝-耻骨联合下缘)不仅了解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范围,还要准确测量病变前方正常主动脉的外直径,以选择合适型号的覆膜内支架。头端要了解双侧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情况,以决定覆膜内支架可否封堵头颈血管。尾端还要了解股动脉的情况,以便选择介入治疗的入路,判断覆膜内支架的推送器能否经股动脉送入。 (3)介入操作程序介入治疗操作在全麻状态下进行。 先经左上肢动脉穿刺引入血管鞘,经鞘管引入黄金标记测量猪尾巴导管至升主动脉。完成主动脉造影和测量。 由于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器直径较大(24F),多需要外科切开技术暴露股动脉,经股动脉引入血管鞘,经鞘管引入猪尾巴导管和亲水膜导丝,二者配合小心送至升主动脉,造影证实导管走行于主动脉真腔无误。交换引入特殊的超硬加强导丝至升主动脉。切开股动脉,将支架输送器沿超硬加强导丝送至动脉瘤或夹层破裂口近心端,定位内支架覆膜部分在动脉瘤近心端15mm以上。控制性降收缩压至10.6kPa(80mmHg),准确定位后快速释放支架,支架释放后复查主动脉造影。 术后处理 治疗后仍需严格控制血压,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2周行多排CT增强检查,了解瘤腔内血栓形成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多排CT增强,瘤腔血栓机化的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主动脉血流速度快,内支架置入后不常规应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更多精彩内容: 甲状腺良性结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硬脑膜动静脉瘘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颈动脉狭窄与闭塞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 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 肾积水(输尿管阻塞) 食道癌及恶性食管狭窄 食管-胃吻合口良性狭窄 食管-胃吻合口恶性狭窄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早期) 椎体骨质疏松与压缩性骨折 肾恶性肿瘤(肾癌与肾盂癌) 肾大出血(尿血、肾周血肿) 支气管残端瘘(支气管胸膜瘘)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良性气管和(或)主支气管狭窄 椎管和脊髓血管畸形及血管性肿瘤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 介入小科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weiliua.com/rfxwlbx/2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胸腔积液穿刺的危害
- 下一篇文章: 雷小明教授谈多发性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