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脓毒性休克患者易发生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微血栓形成、器官衰竭和死亡。然而,由于缺乏整体的纤维蛋白溶解生物标志物,单个患者的纤维蛋白溶解能力的特征对研究者们而言仍然是一个挑战。最近有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使用基于血浆的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和溶解(凝块溶解)试验,以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纤溶情况,并调查凝块溶解参数与其他止血标志物、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于年9月发表在《IntJMolSci》上,“FibrinNetworkFormationandLysisinSepticShockPatients”(IF=4.)。

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风险很高,最严重的可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危及生命。纤维蛋白溶解改变被认为是败血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一个因素,并可能加重微血栓形成、器官衰竭和死亡率。但近期文献显示,部分脓毒症相关DIC患者纤维蛋白形成能力降低,甚至溶血导致血凝易感性增强,脓毒症的低凝与预后不良有关,可能对脓毒症凝血障碍的治疗有新的意义。

在活动性出血或需要侵入性手术的情况下,纤维蛋白形成能力下降或溶解增加的患者可以从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中获益。然而目前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用于凝血评估的实验室试验无法敏感且特异性地评估纤维蛋白形成或溶解。基于此,研究者们对对纤维蛋白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进行了全面和动态的测定来详细研究纤维蛋白溶解。

为研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以及其与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DIC、器官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和30天死亡率的相关性,作者对于34名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样进行研究。纳入研究的患者多表现出明显的急性期特征,如血浆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d-二聚体水平较高等症状,且顺序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中等高,DIC评分≥5分11例(32%),30天的死亡率约为20%,说明患者属危重性脓毒症。

图1:患者信息

随后研究者对血样进行了Clot-Lysis化验,结果发现在患者组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凝血溶解谱:(1)纤维蛋白形成严重减少(曲线平坦),(2)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正常(曲线正常),(3)溶解明显(溶解抵抗曲线)。第1天,34例患者中有10例(30%)出现曲线平坦,纤维蛋白无形成或很少形成;另有13例(38%)患者曲线正常,纤维蛋白形成正常或增加,血凝块完全溶解,但与参考区间相比只有2例血凝块溶解时间延长;其余11例(32%)患者为溶解抵抗曲线,显示纤维蛋白形成正常或增加,但对溶解有明显的抵抗,90分钟后没有或只有部分血块溶解。

图2: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三种不同凝血溶解谱及相应凝血指标

而在第2天和第3天,分别有29和23例患者被纳入队列。在第2天,有15例(52%)患者呈现平曲线,7例(24%)呈正常曲线,7例(24%)呈溶解抵抗曲线。在第三天,8例(35%)患者属于平曲线,10位病人(43%)曲线正常,5例(22%)呈溶解抵抗。从第1天到第3天的变化可能反映了败血症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和纤维蛋白溶解改变是动态的条件,可能在病程中波动。然而,第一天和第三天之间的高度一致性支持了结果的有效性。

图3:患者凝血溶解谱随时间变化规律

根据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可以发现与曲线正常的患者相比,血块溶解曲线异常(平坦或溶解抵抗曲线)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更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更长且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然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抗凝酶在不同凝血曲线的患者之间没有差异,且在13例曲线正常的患者中,纤维蛋白D-二聚体与50%的血块溶解时间相关性很差。

随后研究者们使用校准自动血栓图?(CAT)分析体外凝血酶生成,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动态测定血浆凝血酶活性的方法,表达为在TF、磷脂和钙激活后,凝血酶特异性底物的转换。如前所述,约30%(n=10)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曲线平坦,内源性凝血酶电位(ETP)为0,表明凝血酶生成严重受损。同时,凝血酶生成曲线平坦的患者与凝血酶溶解曲线平坦的患者有相当多的重叠,10例凝血酶溶解曲线平坦的患者中有8例凝血酶生成曲线平坦。此外,溶解抵抗曲线患者凝血酶浓度峰值往往高于正常患者也是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weiliua.com/rfxwlzz/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