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患者,女,61岁,因发现背部肿物约8年。于年10月25日10:36入院。 现病史:患者诉8年前发现背部有一皮下肿物,如“黄豆”大小,无疼痛不适,未作特殊治疗,肿物逐渐增大,现如“鸭蛋”大小,今来我院求治,经门诊检查后,以“皮脂腺囊肿”收住院。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查体:体温36.7℃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营养中等,步入病房,查体合作。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未闻及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专科情况:背部见一约8.0×8.0cm圆形肿物,皮肤红肿,边界清楚,质韧,轻度压痛,活动度尚可,无波动感。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如下: 手术后病理: 概述: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真皮及皮下间叶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表现为为单发或多结节肿块,可向下扩散到皮下组织和肌肉,呈缓慢局部侵袭性生长。DFSP表现出高复发率和低转移率的特点。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扩大切除治疗,其次是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DFSP由于生长部位表浅可早期发现、治疗,因此DFSP影像学表现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有文献报道DFSP单纯局部肿块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高达50%~70%;因此,加深对DFSP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准确的术前评估,可有效避免二次手术及术后复发。 病理: DFSP的临床及病理表现DFSP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真皮及皮下间叶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DFSP约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1%,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1%以下,发病率为0.8~4.5/万。在年WHO新分类中将其归类于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中的中间型(罕见转移)。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常表现为无痛性皮肤小结节,生长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迅速增大;Li等报道外伤后肿瘤加速进展;DFSP最常发生于躯干表浅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约占50%~60%,其次为四肢、头颈部,发生于乳腺者罕见。DFSP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但远处转移罕见,肺为比较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复发肿瘤分化程度较原发肿瘤差,表现为明显外突的肿块或向深部组织浸润生长。组织学上,DFSP分为经典型、纤维肉瘤型及色素型,以经典型为主。免疫组织化学CD34强阳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为中年人。该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躯干及四肢,腹侧多于背侧,近心端多于远心端,少见于头面部、颈部,掌跖不受累。10%~20%病人诉发病前曾有创伤史。病程缓慢进展,开始为硬性斑块,肤色或暗红色,皮面微凹似萎缩状,而瘤周围皮肤淡蓝红,以后出现淡红、暗红或紫蓝色单结节或大小不一的相邻性多结节生长,呈隆突性外观,大小自0.5~2cm,且可突然加速生长而表面破溃。少数瘤体见有点状色素,被称为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或Bednar瘤。随着肿瘤增大而疼痛明显。该病呈局部侵袭,偶有广泛播散,但罕见转移。 超声表现: 常可见突出于皮肤表面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形态可呈椭圆形,圆形或略有分叶状。彩色血流信号多较丰富 要注意与①真皮纤维瘤:②神经纤维瘤:③神经鞘瘤:④海绵状血管瘤:⑤脂肪源性肿瘤:⑥侵袭性纤维瘤:⑦纤维肉瘤:⑧纤维组织细胞瘤:⑨结节性筋膜炎。等相鉴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weiliua.com/rfxwlzy/8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5月19日济南刘吉领中医无痛针灸特色
- 下一篇文章: 实现人生重要的翻转,我做对了哪五件事